剑川古城即县城金华镇,在老君山系的金华山下,素称三江名镇。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剑川古城历史悠久,有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现古城布局依旧、四至清楚。总体格局充分体现明清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的统治地位及在茶马古道上商旅中转站的特殊位置,街巷道路仍保留明代格局,西门、北门、南门护城河、桥犹在。古城内古民居极富特色,古朴典雅,现存21明代院落和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众多民居保存完好。建筑上独具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古城民居小巧玲珑,布局严谨,庭院皆青砖,卵石混合铺就,广植花木,清新别致,是典型的白族民居。200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门街明清古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忠祠
昭忠祠是为明万历年间“正气可歌”为国捐躯的剑川人段高选(又称“段进士”)而建盖的公祭祠堂,是古城内一座历尽沧桑保存下来难能可贵的明代公共建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是由牌坊、过厅、飨堂、后阁组成的一进三院。
2006年,昭忠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由文物部门进行修葺。原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牌坊,不知何故毁于何时。现在具有典型明代风格、气势雄伟出角飞檐的斗拱木构牌坊,是在原有牌坊基石之上于2010年恢复重建。昭忠祠保存下来的原有建筑,就是现在的过厅和飨堂,建筑物上大木作梁架构件都是始建之时的构建,修葺时在过厅也就是现在的二殿过道左右两边发现了镶嵌于墙壁中的两通明代记事石碑,另外还发掘出土了一通碑额书写有“正气可歌”的大碑,这三通碑文成为我们研究昭忠祠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除这三通古碑外,在修复过程中,还发现了飨堂前就是现在大殿院心的“月牙池”,并发掘到了当时“月牙池”上原建石拱小桥上的部分石板构件,现在按原样修复了石拱小桥。
昭忠祠的建筑从外观看不是很高,但当你进到里面的时候却显得很宽展,这就是明代建筑特有的特点。飨堂是单檐悬山五脊顶建筑,前廊为弧形木板顶棚,飨堂的大穿枋、抬梁恢弘大气。飨堂内两壁穿枋、梁柱抱头、垫枋上的双钩线木雕简洁、明快,狮子、麒麟雕刻生动形象,是剑川木雕中的精品。飨堂中间有一宽大的木制乌黑照壁,始建时原塑有供人祭拜的段高选像。现在昭忠祠内悬挂的对联与匾额是根据《昭忠祠纪事》记载恢复重刻。
文化名人街
从文照街—西门街—西门外—孔庙(现景风公园)的街道,是古城内最富有地方特色的街道。剑川历史上读书出仕的士大夫和文化名人大多居住在这一条街,称为“文化名人街”。这条街布局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思想。从上而下分布有为人孝作先的“孝悌祠”,忠君爱国的“昭忠祠”,遵节守孝的“节孝牌楼”,忠气节义的“武侯祠”。这条街东段白语称“翁冲巫”,意即柳龙冲尾。清末文人赵式铭更改街名为“文照街”,寓意“文星高照”之意。文化名人街上曾建有孝悌坊、黄甲开先坊、青龙坊、五马坊、独脚坊等。
西门街是古城内最富有地方特色的街道,街道笔直规整,自古城建成以来按照士大夫等级观念规定,路面由青石板分左、中、右三条铺成。街道正中的青石板路只许老年人、小孩子、读书人或读书出仕之人行走,其余之人只能靠两边行走。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西门街路面等级格局,曾激励着古城内一代又一代的白族青年,迫使他们立志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
儒家思想尊崇“士、农、工、商”等级排序观念,即使富甲天下的巨商,其社会地 位在古代也被排在最后,这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立国有关,与欧洲的希腊、罗马等国的商业城邦立国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有钱的商人,衣服也不能和读书出仕之人穿得一样华丽。所以在儒家思想占强势的剑川古城,虽然为滇藏茶马古道的重镇,但是没有出现像大理喜洲、鹤庆那样的巨商、富豪和商帮,而是孕育出了一帮子名震滇西的文化名人,为剑川争得了“文献名邦”的美誉。
景风公园
景区公园古建筑群紧连剑川古城,西靠金华山,北临永丰河,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典雅幽静,四季景色宜人。古建筑群从元代开始兴建,公园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由棂星门、大成殿、启圣祠、关岳庙、龙神祠、财神殿、古戏台、景风阁、莱薰楼、灵宝塔、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四二”起义纪念碑、民族博物馆等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是剑川集人文景观与红色记忆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它反映了剑川作为“文献名邦”的文化特质,浓缩了剑川作为“木雕之乡”匠艺的建筑精华,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古建筑群。
灵宝塔
始建于明代,是为镇岩场沟水患而建造的风水塔,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地震时倒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建。塔高15米,为九级方形密檐石塔。塔基为须弥座,上下雕刻莲花瓣纹,还雕有犀牛望月、兔含灵芝、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双狮戏绣球、麒麟望蕉等浮雕。第一层龛内分别雕四大天王,第二层龛内雕四大金刚,第三至六层内雕十六应真,第七至八层雕天龙八部,塔顶成攒尖形,置铜葫芦宝顶。灵宝塔上的石雕,出自剑川白族工匠赵正敏之手,雕刻技艺精湛,是剑川清代石雕的杰出代表。灵宝塔是现存剑川石塔建筑中的代表之作。
景风阁
是一座八角飞檐三层阁楼建筑,俗称“八角亭”。景风阁始建于元代,原为喇嘛寺转经阁,清康熙年间改建为魁星阁。景风阁造型别致,主体构架为四大井口柱,以正斜两栿分出八角形,以八柱分八角,八面施斗拱,挑出八个飞角,第三层屋面攒成尖顶,饰以铜宝顶,为民族特色浓郁之三层八角飞阁,蔚为壮观。景风阁南面格子门原为大理杜文秀元帅府格子门,构图独到,雕镂精巧,为珍贵历史文物。赵藩在景风阁上题写的楹联“景行唯贤,当列最高处;风励薄俗,所争没世名”,可以说是他对改“魁星阁”为“景风阁”的最好解释。
莱薰楼
原建于清代,为坐北朝南的转角廊楼,重建后改为坐东朝西。“莱薰”,语出梁简文帝《金闺思诗》“南风送归雁,聊以寄相思”。古人称“南风”为“薰风”,故清代剑川文人以此意建“莱薰楼”,有“沐浴南风,薰稻花之香气”之韵味。莱薰楼一作避暑赏秋之用,二作远游归来亲人相聚之所,是当时剑川在外回乡之人聚在一起吟诗作赋之所,也是中秋前后赏月之地。
古戏台 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单檐歇山顶两面戏台,是目前保存较好、建筑水平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古戏台之一,戏台上还留有清代白族著名画家张再谨的绘画。
财神殿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单檐歇山式建筑,由大门、过厅、大殿和厢房组成。结构严谨,特色鲜明,通风、采光等方面设计合理,木雕构件技艺精湛。1986年维修后,辟为白族第一代共产党员张伯简革命史实陈列室,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庙
原为建于元代的“崇仁寺”,乾隆十年(1745年)剑川知州张泓把寺中的佛像和僧侣一同移往古城南门报国寺内,把创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在古城内的文庙移到此处,改建为学宫。文庙现存有棂星门、大成殿、启圣祠等。文庙内有参天古柏、古桂花树、古紫薇树。剑川文庙是云南省保存比较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之一,大成殿内塑有孔子及其弟子“四配十二哲”先贤,供人瞻仰。
关岳庙
由大殿(关圣殿)、后殿、厢房组成。大殿、后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大殿内雕塑有关公像,格子门雕刻的是关公的传说故事,人物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在关岳庙前,文庙左边新建有卷棚式过龙脊顶的文化长廊,长廊飞檐翘角,廊内顶棚、梁坊间有剑川历代文化名人书画临摹作品。
棂星门
为文庙大门,是一高二低斗拱飞檐歇山式牌坊门楼,面阔三间。于光绪二年(1876年)州署龚运重修,1982年又在原来基础上重修,整座门楼气势宏伟,门内大梁、门楼两面均有彩绘,两壁绘有“剑阳八景”。1949年4月2日,滇西北地下党从棂星门出发,入城举行武装暴动,棂星门同时成为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红色”建筑。门楼正面柱上悬挂有张子斋所撰的楹联:
凭借东风威力,刷新文献名邦,喜见桃李芬芳,群星灿烂;
发扬革命传统,高举光辉旗帜,定叫湖山绚丽,万木欣荣。
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棂星门前有立于1957年4月5日的“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6米。碑北面雕刻有毛泽东主席题刘胡兰烈士手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南面用隶书刻写着朱德总司令的“你们生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生活在你们的事业中”题词。
“四二”起义纪念碑 是为纪念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北工委组织武装起义,起义队伍在今文庙和棂星门下结集,出发攻打县城,打响了滇西革命武装起义的第一枪而立的,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交通:剑川古城位于剑川县金华镇,可步行前往游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老君山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