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景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门景区
沙溪寺登街景区
作者:未知 发布于:2011-5-6 17:45:43 点击量:

201412221508539746.jpg

    2001年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入选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该名录中指出:“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寨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一时,不为人知的它,即与意大利庞培古城、埃及国王谷、美国圣托马斯教堂齐名了。寺登街区域不但完整地保留了茶马古道上传统的山乡古集市风貌,还有至今仍在沿袭的鲜活的阿吒力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白族民间乡土文化,为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雅克博士等在评估报告中写道      剑川是唯一一个真正的白族人的中心,因为它是唯一的白族文化最活跃的地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沙溪镇
    沙溪是一个山水环绕,如诗如画,具有农业古国田园风貌的坝子,是大旅行家徐霞客赞誉的“鱼米之乡”。
    在马帮行走的那个年代,这里是马帮心中的天堂。
    现在的沙溪最叫人心醉神迷的是她远离城市喧嚣之寂静,悠悠古道历史之深邃。来到这里,就有一种回归感,回归到自然,回归到自我,回归到马帮时代。 
    沙溪镇位于剑川县东南部,距剑川县城金华镇32公里。其东临华丛山,西靠鹅顶山和石宝山,地势北高南低。源于剑湖的黑潓江(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的重要支流)汇纳桃源河之后出峡而下沙溪,从坝子中央蜿蜒穿过,缓缓南流,纵贯整个坝子,白族聚居的村落散居江之两岸。沙溪总面积为288平方公里,坝子南北长约16.4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海拔为2100米。居民有白族、汉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总人口2.2万,其中90%以上的居民为白族。四面环山的沙溪,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北面层层的山岭挡住了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的寒流,年平均气温比金华坝子高1~2℃,为14℃左右。沙溪土壤肥力较高,水资源充足,水热条件较好,物产丰富,千百年来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是“剑川的粮仓”。
    沙溪是云南开发历史较早的坝子,黑潓江畔寺登古镇旁鳌峰山墓葬遗址证明,早在 2500多年前,澜沧江—黑潓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交流与迁徙的走廊,沙溪已成为了当时滇西地区青铜冶炼的中心之一,经过这里的古道已经延伸到了产“贝币”的印度洋、南海一带。到了唐代,沙溪成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随着“滇藏古道”的开通与崛起,“吐蕃道”慢慢退出了历史。现在所说的“滇藏茶马古道”涵盖了历史上的“吐蕃道”和“滇藏古道”,这是亚洲大陆上地势最高的商贸与文化传播的民间国际通道。
    由于滇藏茶马古道长时间从沙溪经过,在此遗留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沙溪境内的石钟山石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溪寺登街作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于2002年荣登世界纪念建筑遗产名录;寺登街上的兴教寺是云南现存最大的阿吒力佛教密宗寺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登箐的明代杨惠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而外还有段家登古戏台、长乐魁阁、城隍庙大照壁、明代建筑段良府等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发掘的鳌峰山古墓葬遗址,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青铜文化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娌欐邯2.jpg


    2007年,沙溪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沙溪镇被命名为云南旅游名镇;沙溪传统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沙溪寺登街入选为“中国108个村庄名片”之一,同年兴教寺入选“首批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名录。
世界纪念建筑遗产-寺登街
    沙溪寺登街位于沙溪坝子中部,坐落在黑潓江西岸鳌峰山北端“鳌头”所在的缓坡之上,是沙溪最佳的一块风水宝地。
    明代以来随着沙溪茶马古道商贸经济的繁荣,使寺登街形成了以兴教寺、魁阁带戏台为中心的四方街交易区,周边以前铺后店建筑为主的商贸古集镇。寺登街的设计体现了沙溪曾经拥有的气魄,整个寺登街布局合理严谨,井井有条,充分体现了古代白族建筑匠师的设计能力与建筑才华,是极富想象力的经典之作。整个寺登古镇以中心交易区四方街为中心,东西走向的大道和南北走向的古宗巷将寺登街上前铺后店的每家每户都串联了起来,疏密有致,层次分明。而以兴教寺和古戏台为中心长60余米、宽40米的中心交易区,就像四方街上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一样,把养分输送到每一个枝干,使其生长成南北长约400余米、东西宽约2米前铺后店的茶马古道商业大道。前铺后店的院落中设有中堂、偏房、厢房、厨房、花园、马厩,可供商旅住宿、马帮歇哨,使整个寺登古镇成为了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大驿站,寺登街成为茶马古道重镇沙溪的核心与灵魂。
寺登街的核心 兴教寺
    兴教寺古朴典雅,清幽宜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兴教寺是寺登街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寺登街的“寺”指的就是“兴教寺”。寺登街就是以兴教寺为中心而建盖,兴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兴教寺由门楼、过厅、二殿和大殿依次构成空间逐渐扩大的三个院落,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的绘画艺术瑰宝。兴教寺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等历史文物价值,是寺登街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娌欐邯4.jpg


    寺登街的灵魂 古戏台
    村村有魁阁、寨寨有戏台是沙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进入沙溪坝子的第一个甸头村起,19个戏台、魁阁星罗棋布地点缀在沙溪坝子中间。一个个戏台、一个个魁阁像一位位历史的老人,给人们讲述着每一个村寨古老而真实的历史,它们既是茶马古道兴衰的见证者,也是今天人们了解和研究白族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寺登街上的古戏台是古道上南来北往的马帮、商旅与民众唱戏、跳舞、赛灯、耍狮、耍龙、演奏洞经、宣讲圣谕的活动舞台。马帮行走的年代,这里人声鼎沸,骡马嘶吼之声、讨价还价之声,还有兴教寺的晨钟暮鼓之声不绝于耳,戏台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古戏,古戏台成为寺登街的灵魂。
    如今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园、大理洋人街等所见到的戏台都是仿寺登街古戏台的样式而建,可见寺登街的古戏台是白族优秀建筑的典范。

鍙ゆ垙鍙?.jpg


寺登街的神圣护卫 古寨门
    寺登街上的寨门在岁月中悄然逝去。2002年,寺登街入选世界纪念建筑遗产名录时,三座寨门中只留下了饱经风霜的东寨门,孤零零地在黑潓江畔顽固地守护着寺登古镇。
    夕阳西下时驻足于古寨门,就会发现昔日马帮络绎不绝,曾使多少马帮、商贾找到回家感觉的寨门,今日已成为了寺登夕归的牛群擦掉身上泥巴的门洞。不知有多少头牛从这里经过并在这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这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那一定是美丽的瞬间,但对于寺登街居民来说却是最切肤的隐痛……
    现在人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随意走进寺登街,曾经的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随意进入的,寺登街的三座寨门像三只眼睛警惕地盯着进入其中的每一个人。寺登街上的寨门就像今天火车站、飞机场的安检关卡一样,为来往寺登街的马帮和商人提供安全保障。
    寺登历史上只有东、南、北三座寨门,没有西寨门。人们现在是从古代最不可能进入的“西方”,也是寺登街唯一没有寨门的地方进入寺登街。只因为今天人们进入寺登街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马帮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寺登古镇上的寨门失去了原有的功用,退出历史舞台碉楼式的南寨门,一直在寺登街守护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幸运的是此时照相机已经较为普及,有人用相机记录下了南寨门生命极限时“苍老”的模样。于是,2004年沙溪复兴工程恢复重建了碉楼式的南寨门。

娌欐邯6.jpg


    寺登街的文明通道 玉津桥
    源于剑湖的黑潓江,从沙溪坝子中央蜿蜒穿过缓缓南流,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沙溪,桥成了沟通两岸居民与外面世界的唯一“中介”,桥不仅延伸与连接了古道,而且也延伸了沙溪人的目光与视野。
    玉津桥位于沙溪寺登街东南黑潓江上,始建于何时已不得而知。现在的玉津桥是沙溪乡绅于民国10年(1921年)开始广募善资筹建,前后耗时14年之久才得以建成。为单孔石桥,长35.4米,宽5米,净跨12米,拱高6米。桥面石板护栏,桥拱顶上南北雕两只鳌头遥望上下游江面,桥与寺登古镇紧密相连。
    玉津桥一直是江之两岸居民生产生活和相互往来最主要的桥梁。民间至今还保留着“梁津崇拜”习俗,村中凡有出远门者早晨出发时,由家中自备香火,到桥头上香祭拜,以祈求途中过江渡河顺利安全。 

娌欐邯7.jpg


    沙溪古道的守护者 关卡与哨所
    古代的关卡与哨所,一般情况下是地方政府为辖区内的军事重镇设防才设置的。而地处滇西北边陲东西平均宽不过6里、南北长仅10多公里的高原河谷小盆地沙溪,竟然在其周围东西南北四面山头上都设有关卡与哨所,在其中心集市古镇上设有三座防御性的寨门,实属全国所罕见。
    沙溪古道上的四个关哨分别是:
    马坪关哨(沙溪至弥沙、兰坪的古驿道上);
    大折坡关哨(沙溪至洱源牛街古驿道上);
    大树关关哨(沙溪至洱源大树关古驿道上);
    明涧哨(沙溪至剑川古城古驿道上)。
    沙溪四个卡哨中,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西卡马坪关。元朝《经世大典·驿站篇》记载:“剑川设马站一个,有马皮关哨。”史料中马皮关哨的设置当时是为了控制盐务管理,并由官府派兵勇驻守。
    马皮关设在距沙溪15公里的古驿道上,是一个群山环抱的谷地,是马帮去弥沙井、兰坪啦鸡井、云龙诺邓井等各大盐井的必经之地。过往马帮多在此打野歇脚,常有人将过往累死的马匹剥皮取革晾晒,因而民间俗称为“马皮关”。后来,文人觉得不雅,改名为“马坪关”。元政府除在剑川设置盐卡外,还在剑川设置盐课司大使。明朝乔后盐矿开发,属弥沙盐井管理。元代马坪关由跟随忽必烈征讨云南有功的回回人马只世袭土官管理,现今保存下来的马坪关木雕本主中还有蒙古族的装束。至明代万历年间,沙溪盐务转由明代贡员段良控管。
    清嘉庆年间,弥沙井年产食盐已达五万九千余斤,至清末民国初,乔后井年产食盐已达近百万斤。民国2年(1913年)《滇西驿运报告书》记载:“是年(1913年),云南有马帮牲口一万九千匹,滇西有九千余匹,剑川有近千匹,弥沙、乔后、喇鸡鸣井等盐运道上终年有马帮驮运食盐。”可想见沙溪当年    古道关哨繁荣景象。
    交 通:寺登街景区距剑川县城32公里,从县城到寺登街景区车费约10元/人。
    门票价格:不收门票。


上一篇:老君山景区     下一篇:剑湖(海门口遗址)景区